电介质在电场作用下发生击穿是电气工程和材料科学中的重要现象,不同电介质的击穿强度存在差异且遵循一定规律。了解电介质击穿强度的降低顺序及其背后的原因,对于合理选择和应用电介质材料具有重要意义。
一、常见电介质击穿强度的大致顺序
一般来说,按照击穿强度从高到低的顺序,常见的电介质大致排列如下:
1、气体电介质:如空气、六氟化硫(SF₆)等。在标准大气压下,空气的击穿强度相对较高,约为30kV/cm(均匀电场中)。而像SF₆等惰性气体,由于其良好的绝缘性能和化学稳定性,击穿强度更高,常用于高压电器设备中,如气体绝缘变电站(GIS)。
2、液体电介质:例如变压器油、电缆油等。变压器油的击穿强度通常在40-60kV/cm之间,它具有良好的冷却和绝缘性能,广泛应用于电力变压器等设备中。液体电介质的击穿强度受杂质、水分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较大。
3、固体电介质:包括陶瓷、玻璃、云母、塑料等。其中,云母的击穿强度较高,可达到100-300kV/cm,但成本也相对较高,常用于一些高精度、高可靠性的电气设备中。陶瓷材料的击穿强度因种类和制备工艺不同而有所差异,一般在几十kV/cm到上百kV/cm之间。而常见的塑料电介质,如聚乙烯、聚四氟乙烯等,击穿强度相对较低,通常在几十kV/cm左右。

二、影响电介质击穿强度降低顺序的因素
1、分子结构与极性:非极性分子构成的电介质,如惰性气体和某些非极性有机物,分子间作用力较弱,电子束缚较紧,不易在电场作用下发生电离,因此击穿强度相对较高。而极性分子构成的电介质,如水、多数有机液体和固体聚合物,分子偶极矩较大,在电场中容易取向极化,增加电导电流,从而降低击穿强度。
2、杂质与缺陷:杂质的存在会破坏电介质的均匀性,形成局部高电场区域,容易引发电离和放电,显著降低击穿强度。例如,液体电介质中的微量水分会大大降低其击穿强度;固体电介质中的气孔、裂纹等缺陷也会成为击穿的薄弱环节。
3、温度:温度升高会使电介质内部分子热运动加剧,电子获得更多能量,更容易克服原子核的束缚而参与导电,导致击穿强度下降。对于不同的电介质,温度对其击穿强度的影响程度也有所不同。一般来说,固体电介质的击穿强度随温度变化较为明显,而气体电介质在较高温度下击穿强度下降更为显著。
电介质的击穿强度按气体、液体、固体的顺序大致呈降低趋势,但具体数值和顺序会受到分子结构、杂质、温度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。在实际应用中,需要根据具体的工作条件和要求,合理选择具有合适击穿强度的电介质材料,以确保电气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。